学习要不怕困难教学设计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常遇到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学习问题太复杂了,这个问题不仅直接与人的经验有关系,而且,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脑科学,甚至是人工智能理论,在经验上,很多人都能说出一点儿关于学习过程的体验,但是,要比较深入地描述出学习的具体心理过程或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仅仅从心理学方面讨论,学习过程至少涉及到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而就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对于学习的解释,认知理论是很值得重视的,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有德国格式塔学派(gestalt psychology)的代表人物考夫卡,瑞士的皮亚杰和美国的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等。而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解释学习过程比较令人信服的理论,而且也是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肯定的理论,也是很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而起初,儿童是凭直觉产生概念,而这些便是“原始概念”,它们是构成思维的基础,当儿童有了这“原始概念”之后,他们便会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而形成新概念,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当这种认知结构不断积累后,智力就不断提高,知识也不断增加,这便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儿童学习新的词汇或概念并不一直是量的积累方式,当儿童有了“原始概念”的积累之后,他们学习新的词或概念就会快得多,会是几何级数地进步,所以,有时候大人会很惊奇,会问:某某儿童怎么突然那么会说话了?
皮亚杰还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会涉及到四个方面,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指的是动作的结构,当儿童的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重复出现时,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于是,就会有“动作印象”。“同化”指的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主体的动作,比如感受周围环境,会将对于环境的一些印象纳入到汇总或整理到头脑心理图形中,提高认知;顺应指的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在感知周围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印象变得顺从环境印象了。在“同化”中,对环境的印象顺应了心理因素,而在“顺应”中,心理因素顺应了对环境的感知。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互动的。“平衡”,“同化”与“顺应”在认知活动中不调节成平衡,使认知不断进行发展,学习也就渐渐有成效。最初的图式是与生俱来的,而随着认知活动的展开,新的图式便出现了,儿童认知有了新的阶段,后天的因素通过认知进入图式中。
在皮亚杰看来,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约从出生~2岁左右),这属于前语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觉来与外界取得平衡,开始让心里接触环境;其次是前运算阶段(约2岁~7岁左右),语言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言语来表达,接着,也开始符号来表征内心感受和对外界的认知,但是,此时儿童经常要借助于形象的表达,还不具有计算的能力,思维以直觉性为主,表现出非逻辑性的特点,而且,儿童有自我中心特征,似乎周围事物对是以他为中心的;再次是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11岁左右),此时会算数了,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一些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对于具体事物依赖性还很强,不太会“抽象”,依然喜欢“形象”的;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15岁左右),能将思维形式与内容相分离,能以“如果……”进行思考了,能假定并对假定进行验证,会进行抽象思考了。儿童长大了,思维进入抽象的逻辑的阶段了。
其实,皮亚杰说的是,儿童的认知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前语言阶段到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接着到形式运算阶段,而感知、思维是由具象到具体,由形象到抽象,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也是从不会数数到会数数,从不会假设到会假设,从不会逻辑推论到会逻辑推论的过程,而认知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发展往往是群体发展的缩影,人类早期就像是“儿童时代”,后来才进入“成年”“老年”时期,也是先只知形象、具象,后来才懂得抽象和逻辑推演。所以,原始人很擅长于“原始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到后来,人的理性思维,逻辑行为,哲学抽象等才发展起来。
此外,个体的具体学习过程,其实也常常是有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而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就像心理学家经常强调的,从感觉到感知;再到感悟、情感;再到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渐渐认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思维也越来越会抽象。
以上主要是转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学习理论观点,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