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

什么是“孩际关系”?如何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

什么是“孩际关系”?如何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

为孩子提供早期社会交往的机会,可以避免孩子不合群,从孩子会走路时开始,家长就要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自由玩耍,每周至少要有10小时。孩子们玩耍时,家长不要去打扰,只要没有危险、争吵、打架、哭闹,都要让他们自己学着去处理解决。随着孩子年龄增大,社会范围了应扩大。有的家长为了“保险起见”只让孩子与邻居或亲戚家的孩子玩,这并非上策。让他们自己闯天下,去认识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儿童,让他们在一起去“厮混”、“撒野”。这样可以克服孩子羞于交往、胆怯、腼腆、不合群的习惯。家长要认识到“三人世界”对孩子来说就是“成人世界”,把孩子从这种“成人世界”中解放出来,奠定他(她)一生的社交能力基础,还应抓住关键时机。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对独生子女最易产生任性、自私、懒散、意志薄弱、适应性差等,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未加注意,有的家长也是注意的,但虽经家长多方教育、引导,但效果效果往往也不好。可见这不仅是教育、引导问题,幼儿缺乏社会交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任性、自私、懒惰、意志薄弱等缺点的克服,往往主要是靠他们自己在与其同年龄相仿的的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得以体验、实践才能提高和改善。这称为“群体教育”,它比起成人教育更有效。若让独生子女离群索居,单搞所谓的家庭教育和智力开发,便会使孩子失去与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伙伴在玩耍、游戏及交往中互相适应、互爱互助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与独居于家庭,备受关怀,以他为中心,得到百般宠爱的处境和心境是大不相同的。这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认识他人,从而造成他们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先天不足”。孩子只有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才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学会处理“孩际关系”,这是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可以缺少的重要条件。孩子只有走进小伙伴的世界,真正扮演孩子自己的角色,“以孩子教育孩子”才可不断地自我完善。走上健康、正常的心理发育的轨道,从“自我中心”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义务和权利。从而培养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团结协作、意志坚强等良好的品格。
谁让孩子生活在“蛋壳”里
现在,一些研究学者将“三人世界”称其为“蛋壳”。一些少年儿童沉湎于闭门看录像、玩电子游戏机、戴着耳机听音乐,课余时间常处在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中,很少有伙伴之间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造成了“蛋壳文化”的称谓,有的是客观环境,也有的是父母对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家长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别的孩子到自己家里来;也反对自己的孩子上别人家里去。于是,家庭成了一个密封的蛋壳。家长在家,孩子只好硬着头皮温习功课;家长不在家,独守空房的孩子,只好与电视机相对而坐。难怪孩子说星期天是他(她)最难过的日子。有的父母星期天上班,把烧好后,便把孩子反锁在家里。“我最怕过星期天”是不少孩子发出的呼声。”有的因此从楼上顺着落水管爬下而摔伤,他们对家长“闭关自守”政策十分不满。他们的天性应该放开,无兄弟姐妹的缺憾应该得到弥补。伙伴间的友谊也不可或缺。近年来,对九个大城市337名儿童的智能测试表明,集体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常识水平,均优于散居的儿童,而且性格比较开朗、明快、待人接物大方,自私心理较少。
“蛋壳文化”还表现在家长不允许孩子有隐私,出于对孩子过多保护的心理,有些孩子不容孩子有一点小“秘密”。他们检查孩子的日记,拆孩子的信件,试图把孩子的思想也禁锢在“蛋壳”之中。一位少年考入了重点中学,他妈妈问他希望得到一分什么礼物时,他毫不思考地说:“我要一只带锁的抽屉。”从那时起,他整天把抽屉钥匙挂在皮带扣上。他的宝贝日记本再与不用东塞西藏的了。然而,他很快发现他妈妈也有一把同样能打开他抽屉的钥匙。他愤怒极了,跟妈妈的距离一下子拉开了。他开始将日记本到处转移,还用汉语拼音加英文的混合书写方式记日记。其实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将秘密毫无保留地交给父母,那样的孩子是不会长大的。

你认为的家校合作应该是怎样的?

家校合作会是未来新教育体系中必须重视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最重要的是,家校合作受益的是孩子!
如果能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将对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启新局面。
1、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教育内容、方法、职能等方面是需要互补的。
双方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能够适应社会各种复杂环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无论事实上的教育效果以及家校之间有任何问题,这个目标是永远不会变的。但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存在事实上的差别,所以又各有优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
从内容上看,学校教育需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系统而科学的教学大纲严格进行教学任务,家庭教育则伴有随意的、经验的、没有统一固定的教育内容的特点,同时也没有像学校一样有标准的效果考核。目前学校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家庭教育则多为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为主。但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知识文化,更需要学习做人做事,所以内容上学校和家庭必须互相补充。
从方法上看,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多人授课,同班内的孩子接受的教学方法是一致的,家庭教育则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针对性更强的方式为主,同时也不像学校一样有固定的时间,而多为随机教育。所以孩子既需要接受这种团队性的有组织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在生活中和父母的日常相处中接受各种内容的随机教育,毕竟孩子的教育是充斥在个体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场景、事件中的。
从职能上看,学校是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机构,老师也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筛选才能被任用的,所以从管理上、专业上更加具有科学性,这种职能单一的组织结构优势就是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而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和父母可不止有教育孩子的职能,还有照顾孩子日常生活、培养其生活能力、延续后代等多种职能,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事太多又不是专业的,所以才会发展出很多的社会服务部门。
因此在孩子接受专业的教育这件事上,父母需要学校的专业帮助,学校也需要家庭提供一个健康、活泼、正常的孩子,以及提供孩子受教育的经济支持。
2、现实中,家庭和学校的矛盾有复杂的产生要素,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教育中处于弱势的父母一方以及相对有优势的教师一方都需要自省修正。
从很多孩子教育问题咨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原因都来自于家庭,特别是由于大部分父母群体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特别是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所导致的,还有就是父母自身的文化学历背景弱,综合素养低,成长背景不良导致的。在这种无知又任性的认知驱动下,很难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孩子和学校的问题,更没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于是更加加剧了与孩子、与学校的矛盾。
同时有些学校中的教师队伍由于缺乏持续的学习培训考核,也会滋生出一部分各方面都表现差劲的老师们,而在一个组织机构中,个人的行为德行一定会影响到集体的荣誉,所以也给学校抹了黑。
再加上现在发达的网络媒体技术,和国人对于教育体制的不满情绪,势必会借很多教育事件来进行炒作、恶意传播等,这样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家校矛盾。从很多的讨论区、帖子的留言栏里我们通常能够看到60—80都是负面评价信息。
所以,虽然目前我们的家校关系非常紧张,但请所有人记得未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合作,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是国家,良好的合作是未来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能力和趋势。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互补!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不是只是别人的事,所以请很多社会人不要只是看热闹,做好自己该做的!
愿您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幸福一生!
欢迎点击关注【旮旯里的神仙洞】,专注个体成长研究,更多原创作品等您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