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桌文化

谈谈课桌文化 什么是课桌文化?

什么是课桌文化?

什么是课桌文化?

课桌文化就是学生在课桌上涂写的内容所映射的文化现象,课桌文化也是学生发表个人情感和不满的平台。  意义:  课桌文化代表了青春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行为,以及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代人青春的印迹。课桌文化反映了大多数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对于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课桌文化记录下了他们纯真的往事。课桌上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张图画,都有一个故事,或甜蜜,或喜悦,或踌躇,或哀伤,而每一个故事,都将伴着他们成长,伴着他们走过多彩的校园时光,直至深埋在记忆的深处,也会有无限的回忆。  文化起源:  普遍认为是当年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的“早”字,从此课桌文化便经久不衰。我们研究课桌文化的人一般都把鲁迅先生尊称为“课桌文化创始人”,此名我曾在陇南岷县吧纪念鲁迅一贴中用过。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让鲁迅留下深刻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