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是谁说的

学而优则仕是谁说的 学而优则仕是谁的主张?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谁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谁的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子夏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学有所成,行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去服务,而做官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孔子也“举贤才”,所谓贤才就是品学兼优。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孔子也是鼓励他们去做官,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谁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学而优则仕”出自子夏之口,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入仕与学习 紧密联系起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 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对不对?

教育是我的主业,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李泽厚先生翻译为:“官做好了去求学,学问好了去做官。”

这好像是在宣传“读书做官论”。

实际上,这话本意应该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用应到日常做事中。”

这样的解释,有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意味。

但是,现代人容易理解为:学习优秀就可以当官。

这反映了我们的“官本位”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著名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的最终目标就是治国平天下。

凭什么治国?当官啊。

所谓: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兼济天下,其实就是把做官当作人生抱负。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天下士子“十年寒窗”,就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

学习再优秀,不能实现人生理想,有什么用?

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到李白杜甫也是为了做官啊。

今日的“国考热”持续升温,说明中国人“升官发财”的意识还是很重的。

所以,“学而优则仕”这话是对的。

这话流传至今,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无法简单割裂开来。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赞,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