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来历

大足石刻的来历 大足石刻的来历?

大足石刻的来历?

大足石刻的来历?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2018年12月7日,入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和盈科旅游主办的2018《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大足石刻的开凿历史是怎样的?

大足县,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隶属昌州。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昌州由静南县 迁至大足。至南宋末年(公元1279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 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 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 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

此后,州、 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年一965年间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 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 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 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 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 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 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自公元892年一1252年的360年间,大足先后建成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 80\%左右。

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年一 1252 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 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 复苏,一直延及晚清。

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 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

公元965年一1077年的百余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 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

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证,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 延恩寺等多处。至20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

自公元1082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 篆山佛、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造像区32处。 南山、石门山 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 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 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 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 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一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

其间,县 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 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灾。 “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 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完好。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 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 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以集佛 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 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 中独树一帜。

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 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 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