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别称及美名

牛的别称及美名 牛的别称及美名?

牛的雅称和美名?

牛的别称及美名?

牛的别称有:

丑牛、土畜、乌犍、沈牛等。乌犍常泛指耕牛,沈牛即水牛。不同年龄段的牛的别称有:犊、牬(bèi)、犙(sān)、牭、犕(bèi)等。犊指小牛,牬指两岁的牛,犙指三岁的牛,牭指四岁的牛,犕指八岁的牛。

此外,犝指无角的小牛。犣(liè)指公牛、旄牛,旄牛即现今的牦牛。

犛(máo)古同“牦”,即牦牛。毛长过膝,耐寒耐苦,可以适应高原地区氧气稀薄的生态条件,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所产的奶、肉、皮、毛是当地牧民重要的生活资源。

牛的雅称和美名?

1.牛的雅称有:八百里,原意指牛。

2. 出处:南宋词人辛弃疾作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 翻译: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5.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牛的别称及雅称?

牛的别称有:丑牛,土畜,乌犍,沈牛等。乌犍常泛指耕牛,沈牛指水牛。不同年龄段的牛的别称有犊.牬.犙.牭.犕等。犊指小牛,牬指两岁的牛,犙指三岁的牛,牭指四岁的牛,犕指八岁的牛。牛的雅称是八百里。这个雅称的出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牛的别称及雅称?

牛,勤劳无私,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不仅爱它、敬它、拜它,还给它起了许多有趣的雅称。

古代的骏马称为驳,但《世说新语》中谈到,王君子有牛,善于奔驰,在与王武子打赌时,牛疾驰而去,王君子名该牛为“八百里驳”,此亦为后人对牛的雅称。

在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有一个叫做“桃林”的地方,周武王灭商以后,“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自此桃林成为武王放牛之处,后人就将牛雅称为“桃林隐士”。

唐代有一个名为刘训的富豪,一次春游的时候邀请客人观赏牡丹花,有数百头水牛在前面开道,刘指着牛对众人说,此刘氏黑牡丹也。后人便将水牛戏称为“黑牡丹”,不少关于牛的诗、画中,均以“黑牡丹”指水牛。宋代苏轼《墨花》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

少数民族的牛节

寻牛节:畲族民间节日,流行于福建部分地区,日期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人们成群结队,攀上福安县的牛池坪,沿石岩上牛留下的脚印寻牛,在池边盘坐唱歌。

牛魂节:壮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的靖西、那坡、德保等地,日期是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人们让牛休息,家家打扫牛栏,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有的还拿糍粑、甜酒等喂牛,以示酬劳。

洗牛节: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榕江和东江一带。在农历六月初六春耕结束那天,人们把牛牵到河边为它洗澡,或从宰了的鸡鸭身上扯几根翅膀毛插在牛栏旁,表示为牛洗尘,祈祷耕牛身体健壮、出入平安。

牛神节:仡佬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西部,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各户杀鸡买肉、做糍粑、备米酒,酬谢耕牛终年辛劳。相传这天是牛的生日,所以有的地方还给牛披红挂彩,放鞭炮“做寿”,以示祝贺。

牛王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不让牛干活,家家杀鸡,打粑粑,清早用粑粑或糯米饭搅饲料喂牛,以示慰劳。有些农户还要备烧纸、鸡肉、香、酒等,摆在牛棚旁边,以祭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