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补语着

结果补语着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答案就是这样的:一共有下面几种补语,一、在中心语谓语后面,表示趋向,比如站起来,补语起来表示站的趋向。二、在中心语后面,表示次数,如踢三下,补语三下表示表示次数。三、表示处所,比如放在课桌上,补语在课桌上表示处所。

汉语一共有多少种补语?

共七种

1.结果补语:表结果动作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

2.程度补语:表程度

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

3.情态补语:表状态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

4.趋向补语:表趋向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数量补语:表动作次数和动作时量

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

6.介词补语:表时间地点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

7.可能补语:表动作可能性,也可表能否得到结果

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翻译文言文?

光翻译几个例句不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直译及逐字逐译都是耍流氓。推荐google翻译更是其心可诛。 翻译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往大了说是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往小说也是语法习惯的问题。

来看看例子:

1、表示事物的存在:墙上挂着一幅画,桌上放着一杯水,椅子上坐着一个人等。

古文表存在的方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于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动词后省略着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直接列陈名词

前三种从文言文往现代汉语翻译一般都不翻译成“着”,意思和语气有微妙的差别,有强调存在,在强调位置,于强调动作及位置。但现代汉语的句子中有时是隐含着这些语气的,这时候就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如果没有这么强的突出显示意味,就可以直接用动词。

2、表示动作的进行:吃着饭,睡着觉等,很好理解。

首先想想这种用法现代汉语是不是也不太常见?一般是会和“正在”联用,因为只有一个动作在进行是被另外一个事件打断,进行式才有意义。而且有两种说法,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一是“我正吃着饭,忽然他来找我了”,另一种是“他来找我时,我正吃着饭呢。”

前一种意思的文言表达: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方

第二种意思的常见表达: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会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适

这两类有时也交换使用,具体差别还是要根据语境认真体会。

另外还有一种进行语态,强调的是连续性,比如“中国正在富强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着”。这种用法文言文没有对应的单字,还是那个原则,意思强烈的需要改变句子结构(中国正越来越富强)凸显语义,不那么强烈的则省略。

3、表示伴随的动作:躺着看书,坐着吃饭,走着回家等。

这个用法其实并不是表伴随,而是表方式。古文很简单,一般用“而”,偶尔用“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而

河东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

4、表示伴随的状态:瞪着眼睛说,闭着眼睛睡觉,低着头回家等。

这种用法与上一种大同小异,区别是这次的前一个动作不是直接修饰后一个动作,而是修饰一个名词。文言文还是多用“而”,区别是上一种“而”前面是动词,这一种直接用名词,其实是一种省略,前一个动词被省略了。例句: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

也有不省略的情况,比如: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5、表示动作的结果:着(zháo)做结果补语时多与到的意思一样。

如:找着大衣了,买着想要的了,看着他了等。

这个意思相对切实,所以根据语义强弱,直接用动词,或者用“得”,或者用“得”加“动词”(例如“得见”),都可以。

至于“的”,现代汉语中也常可以省略,古文也一样,不能省略时用法也很多样,最常用的是“之”,改变句式之后还可以用“也”,“者”,绝对不能逐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