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有多厉害

王勃滕王阁序有多厉害 《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滕王阁序》是古代骈体文中的精品,熔对偶、声韵、用典、辞藻于一炉,句式整散结合,势如流水。尤其是摹写景物,手法灵活多变,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美在色彩缤纷

文章泼墨如水,极写景物的色彩缤纷。“飞阁流丹”中的“丹”,“层峦耸翠”中的“翠”,“青雀黄龙之舳”中的“青”和“黄”。尤其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积水退尽,寒潭清明,碧绿如蓝;山峦暮霭,折射夕阳,呈现紫色。上句着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浓淡对比中写尽九月之景。

(二)美在远近变化

《滕王阁序》写景不仅各尽其美,且有层次的远近变化。

“鹤汀凫渚”写滕王阁周围之景,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写山峦、川流、湖泊是中景。

“云销雨霁”写水天浩渺,是远景。

(三)美在浑然一体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危阁高耸,俯仰生姿,相映成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蓝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相映曾辉,羡煞画师!

(四)美在虚实相映

作者登高而赋 ,目接八方,思骋千载,实写眼前之景,虚思千古之情。借听觉联想“渔舟唱晚”,“彭蠡之滨”的鱼歌和“衡阳之浦”的雁声,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激发出读者的共鸣。

当年的滕王阁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的《滕王阁序》依旧脍炙人口!

《滕王阁序》好在哪里?

个人认为可以从两大方面考虑。

第一,内容上,一是做到景与情的有机融合。

开头三段先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次写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然后,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俯瞰到仰视,写滕王阁四周的美好景色,“披绣闼,俯雕甍”、“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披绣闼,俯雕甍”、“”阎闾扑地”“舸舰弥津”。

于是作者“遥岑甫畅,逸兴遗飞”,引起无数感慨。有不齐”的“时运”,有“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都是我们现在读来非常励志的名言。

二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

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又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

典出于《后汉书》。孟尝,字伯周,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贤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后隐居。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举荐,称他“清行出俗,能于绝群”, 但始终没被起用。诗人以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苦楚。

又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里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把自己比作俞伯牙,阎都督比作钟子期,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

如此等等,有人统计全文运用了四十多个典故,有的明用,有的暗用;有的正用,有的反用,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激起代代的共鸣。

二,形式上,拓宽了骈体文的写作内容,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骈体文的四六句为主,但又不拘泥于这种固定格式,又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3)语言精练,成为成语

有人统计,《滕王阁序》中作为成语留下来的有四十多个。

如“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人杰地灵”“盛筵难再”“水天一色”“物换星移”“钟鸣鼎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投笔从戎”,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成语。

总之,《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中的典范,将内容和形成有机结合,将景与情自然融合,前半部写景,景中有情;后半部写情,情中有景。

《滕王阁序》是二十六岁的王勃的绝唱,也是中国骈文中的无以超越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