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不是,那是魏源开眼看世界的口号

魏源在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希望学习西方抵制西方。后来洋务运动吧口号改成师夷长技以自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强求富。维新变法则是君主立宪的方针,学的是制度,不是长技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化,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是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与政治制度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中,在政治方面,改革行政制度,裁撤冗官,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讨论政治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出自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的意思是指:

师:拜师,学习的意思。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指西方国家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

综上,师夷长技以制夷与维新变法无关。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3)鸦片战争使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措施:设立译馆,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代表作:《海国图志》地位: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着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作用:对当时人们的解放思想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和西方列强加剧侵华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被迫调整统治政策。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方式上,在对待外国事务的态度上,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

内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由于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于洋务派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由于西方列强和顽固派的仇视,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命运。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梦的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康有为

①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新学伙经考》、《孔子改制考》。

③借助的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点:借经学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实践:戊戌变法

影响:

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②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重点突破】

问题一:全面认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特点(1)表现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了

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②主观原因,即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2.评价

(1)进步性

①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

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③康梁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康梁维新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问题二:简要叙述洋务派与维新派主张的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

1.相同点

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

(1)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3.内在联系

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4.产生差异的根源

(1)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2)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课堂探究】

1、质疑探究一:

君与民的关系成为中外政治发展中德重要内容,也使许多思想家为之不断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3)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2分)

答案 (1)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4分)

(2)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6分)

(3)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4分)